2023年9月15日《光明日报》一版版面图
岳麓书院气候 陈佳祺摄/光明图片
【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神志64】
衡岳之北,湘江西岸,茂林修竹间坐落着宇宙上最迂腐的学府之一——岳麓书院。
书院,始于唐、兴于宋,集讲学与藏书于一体,是中国古代培养东谈主才、传承文脉的私有教师体式。亘古亘今,中华地面班班可考的书院就有七八千所。关联词,千年弦歌不辍并演进为当代大学的,独一岳麓书院。
初秋时节,记者来到湖南大学,踏访这方文教圣地。
岳麓书院,位于校园后方的岳麓山畔。院落不大,透着古朴尊容。大门两侧,等于那副名烁古今的春联: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。”
国内偷拍摄视频在线观看“这副集句联,上联源自《左传》,下联出自《论语》,意为‘楚地东谈主才繁密,这里尤为快乐’。南宋,有以理学家张栻为代表的‘湖湘流派’;明清,有以王船山为代表的念念想家群体,以陶澍和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群体,以曾国藩、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湘军与洋务派群体,以谭嗣同、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志士群体;民主翻新本事,有杨昌济、蔡和森等志士仁东谈主……”在牌匾下,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细数“群英谱”。
沿着香樟、国槐织成的浓荫,走向书院深处,身边的每一处亭台轩阁,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文脉绵延。
北宋初年,文教颓败,父母官学未兴。开宝九年(公元976年),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东谈驾驭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。数十年后,学者周式任书院山长,宋真宗御赐“岳麓书院”匾额,使之名扬寰宇。南宋乾谈年间,张栻掌教岳麓,“从游之士,请业问难至千余东谈主”,湖湘流派臻于极盛。而后的岁月,尽管朝代更替、兵燹束缚、岳麓书院历经了七毁七建,但是,弦歌长期不辍。当代教师崛起后,1903年,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级学堂;再之后,湖南高级师范学校、湖南公立工业非凡学校、湖南大学接踵在此办学。
“更正灵通后,岳麓书院进入了又一春,冉冉规复学术商酌与东谈主才培养功能,开动当作湖南大学的二级机构招生养东谈主。目下,领有形而上学和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、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,500多名学子在这里陡立求索、进德求学。”陈仁仁先容。
提及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辍的奥秘,陈仁仁这么讲解:
“一是造成了朱张学统、湖湘精神,且后继有东谈主、代代传承;二是自出生起便有包容性、灵通性,兼纳各样学术和会荡漾,长期站在期间潮头。比如晚清时就已开出算学、译学等西学课程,当作当代教师之先声的时务学堂,亦然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创办的。正因为长期站在期间潮头,非论岁月多放诞,岳麓书院总能‘击楫中流’,成为学术商酌、东谈主才培养的重镇。”
今天,这座千年书院,已经振振有词、续写着济济英才“于斯为盛”的传说。
每天穿过书院去上课,是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专科硕士生周楚懿极为享受的“修学之旅”。进程百泉轩、时务轩,走过御书楼、文庙,来到商酌生们的课堂——红花檵木掩映的文昌阁、崇圣祠和明伦堂。途中,一副副楹联循序相迎,仅拿“劝学”来说,便有赫曦台前的“合安利勉而为学”,大门旁的“学有因革,通变为雄”,二门侧的“学宗邹鲁,礼门义路圣贤心”,造就斋前的“学致使用,莫把理智付蛀虫”……
最令她望之骚然的,是嵌入在岳麓书院讲堂右侧墙壁上的《岳麓书院学规》:“常常省问父母,朔望恭谒圣贤;气习各矫偏处,行为整王人严肃……”全文18条、108字,是清乾隆十三年(公元1748年)由那时的山长王文清手定。
“在书院每年的重生入学礼上,合座重生会集体朗诵《岳麓书院学规》,它也被当作湖南大学学生基本步履轨范,印在学生守则的第一页。”周楚懿告诉记者,除入学礼外,书院每年还会举办拜师礼、谢师礼以及端午祭祀屈原、直爽祭祀先贤、金秋祭祀孔子,即所谓“三礼三祭”,以期“习礼育东谈主”。
于斯为盛,是因师谈传承促进无所不包、学学相长,师生之间相交以谈、雕刻共进。
“知谈吗?我一入学就有导师,况兼是4个——学业导师、班级导师、生涯导师、好奇景仰好奇景仰导师。考到其他大学的同学都老爱慕了,他们不少东谈主一直到作念毕业论文时,才有庞大指点!”提及这,2020级历史学专科本科生刘畅笑眯了眼。
“刚进大学,濒临新环境、新同学、新学习任务,我有点儿昆玉无措。这时候,我的‘导师天团’脱手了——学业导师孙庆娟庞大为我指破迷团,保举我阅读《中国形而上学简史》《四书章句集注》等初学竹帛;生涯导师茹瑾是硕士生师姐,和我沿路盘问常识,也沿路聚餐、爬山、不雅影……”2021级东谈主文科学磨砺班本科生孙小羽叹惜至深。
“大要亲炙名师门下,斥地夙夜闻谈、寓教师于浅近的致密师生关联,是古代书院的宝贵传统。从2009年开动招收本科生起,咱们就把传统教师和当代大学教师不绝起来,持行本科生导师制,但愿以此促动学生们主动向庞大辅导,庞大也能插足更多时分指点学生。”陈仁仁说。
于斯为盛,是因“会讲之风”助力念念想鼎沸,延扩着师生们的学术视线、东谈主文气度。
在岳麓书院讲堂上,静静立着两把木椅,一把属于朱熹,一把属于张栻。
南宋乾谈三年(公元1167年),大儒朱熹从沉除外的福建崇安赶来,与岳麓书院掌教张栻相会,二东谈主舌战经典义理长达两月余,引得千余名学子从四方汇聚而来,“一时舆马之众,饮池水立涸”……
今天,“朱张会讲”所代表的学术精神早已融入书院。名山坛席,智者新声,迂腐而芳华的讲堂上再次荡漾起一言九鼎。从世纪之交开电视讲学先河的“千年讲坛”,到博士生自愿组织的“明伦堂讲会”,再到2013年以“承朱张之绪、取西洋之长;传中中语明,耀机灵之光”为见解而设的“岳麓书院讲坛”,数百位海表里驰名学者在岳麓山下登坛讲学。
“咱们的想法是,让孔子和柏拉图、朱熹和黑格尔、西方形而上学和中国念念想文化,都在这里汇聚、疏通,碰撞出机灵的火花,以灵活的视线带来灵活的襟怀,激勉学子们精研精巧常识、领略东谈主文设想、振兴社会涵养。”湖南大学党委副布告唐珍名如是说。
聚首:https: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23-09/15/nw.D110000gmrb_20230915_5-01.htm
开头:光明日报
记者:禹爱华
包袱剪辑:周丹